2007年5月17日,星期四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三版:世相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穿越大墙的爱心
本报记者 蔡亮 通讯员 郑建国 胡法

  在浙江省第一监狱,有这么一群人,虽然身处高墙电网之中,但囚服之内爱心闪亮。尽管他们曾经对社会犯下过罪行,但经过革心洗面,他们却将亲友的资助款、奖金、稿费,或是节省下来的生活费捐献给社会上急需帮助的人们,用实际行动为自己洗刷罪恶。
  2003年夏日的一天,担任监狱《启迪报》编辑的服刑人员郑宁平在《衢州日报》上看到团市委发布的一则“助学启事”。看着那一个个学业优异却因家境贫困濒临失学的学生的简介,他萌生了一个念头——省下自己的生活费,资助这些学生完成学业。
  按照报纸上公布的地址,郑宁平分别给他们去了信,最后收到了李燕(化名)同学的回信。李燕是衢江区人,因其母患病造成家庭债台高筑,父亲靠打短工生活,家中还有个上初中的弟弟。李燕考取了西安外事学院,却为巨额学费而发愁。收到李燕的来信,郑宁平马上回了信,表示自己愿意资助她大学期间的学费。同时,郑宁平也毫不隐瞒地说明了自己的身份。
  得知郑宁平是服刑人员,李燕十分惊讶,但还是来信表达了自己的谢意。她在信中说,“以你的境遇来看,你的善良是多么可贵……”她告诉郑宁平,《衢州日报》公布她的情况后,郑宁平是唯一来信提出对她进行资助的人。
  然而,郑宁平的想法却没能得到亲友的理解,反而认为他多管闲事。于是,郑宁平打消了通过外面的亲友资助李燕的念头,转而向监狱民警求助。他的请求得到了教育科副科长雷成宏等人的全力支持,分管民警林强更是亲自为他到邮局汇款。2003年12月20日,李燕收到了郑宁平第一笔2000元的资助款。
  3年多来,郑宁平已陆续为李燕寄去了8000元学费。雪中送炭,让李燕非常感动,多次来信表示毕业参加工作后,一定要好好报答郑宁平。但郑宁平回信说,“我资助你,从来没想到过回报,也不求任何回报,只是希望自己还能为他人、为社会做一点事。”他还叮嘱李燕不要将此事告诉别人,他自己也对此事守口如瓶。
  一次,李燕的来信偶然被狱友杨子和王小峰看到。两人对这封来自西安外事学院、字迹娟秀的信十分好奇,追问郑宁平是谁寄来的。拗不过他们的“死缠烂打”,郑宁平不得不说出了这事,没想到却深深地打动了杨子和王小峰。由于三人都写得一手好文章,因此三人约定,从今以后,凡获得的稿费或参加社会活动得到的奖金,将全数捐给“希望工程”。
  不久,杨子将在《环球时报》举办的征文比赛中获得的1000元奖金捐给了“希望工程”。随后,王小峰也将在《羊城晚报》征文比赛中获得的1000元奖金悉数捐了出去。在郑宁平的带动下,越来越多的服刑人员开始加入到了这个爱心群体中,把自己节省下来的各种费用捐献给社会上的贫困学生。每一颗闪亮的爱心,都温暖着一个学业优异、家境困难的学生,激励着他们好好学习。
  如今,李燕已大学毕业,并在外资企业谋得了一份不错的工作。而很快就要回归社会的郑宁平又把“目标”转向了一名在北京读大学的衢州籍贫困学生。